《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2020年11月01日 21:44  点击:[]










教  学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09100912  

             kaiyun官方网站下载官网                

专业班级            2018生物科学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9100912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

Microbiology

学分

4

建议修读学期

3

总学时数

81

其中                     学时 0

实验学时

36

其他学时

预修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

司美茹

大纲审核人

姚淑敏

一、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门基础学科,讲述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特性、生态作用、菌种鉴定以及遗传和变异规律。先修课程主要有植物学、动物学。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动向,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理论联系实际,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微生物学基础。

二、课程目标

1.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立德树人理念、依法执教意识,确立起“四有好老师”的理想追求,能够自觉践行师德规范。有专业认同感和从教意愿,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支撑毕业要求12

2.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将微生物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为今后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支撑毕业要求3

3.通过微生物学专题知识讨论,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学会交流、沟通,树立团队意识。支撑毕业要求378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

1.热爱祖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爱岗敬业,立志成为“四有”好教师。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1.具有专业认同感和从教意愿,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儒学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3.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对生物学教育教学充满热爱,具有奉献精神。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3

教学能力

1、掌握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思想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2、了解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具有一定跨学科知识视野,能够利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生物科学与教学问题。

课程目标23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1、初步掌握教学反思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对学习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3、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能够通过学习与反思进行专业发展与提高。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

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以团队形式积极开展互助学习和合作学习;

2、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和至少使用一门外语有效表达、阐述和交流自己的思想。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章节学时(授课)

内容要求                                    

支撑课程目标

绪论(2学时)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史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课外参考读物

课程目标123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8学时)

§1.1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1.2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二、放线菌的繁殖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1.3 蓝细菌

§1.4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和衣原体

一、支原体

二、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

课程目标23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3学时)

§2.1 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原核微生物于真和微生物的比较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2酵母菌

一、酵母菌的分布与人的关系

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四、酵母菌的菌落

§2.3 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霉菌的细胞形态和构造

三、真菌的孢子

四、霉菌的菌落

课程目标23

第三章:病毒(5学时)

§3.1 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二、病毒的分类*

三、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3.2 亚病毒粒子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卫星病毒

四、卫星RNA

五、朊病毒

§3.3病毒与实践*

课程目标23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4学时)

§4.1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

一、碳源

二、氮源

三、能源

四、生长因子

五、无机盐

六、

§4.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

二、协助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基团移位

§4.4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二、培养基的种类

课程目标23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学时)

§5.1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5.2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关系*

§5.3 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一、自养微生物的CO2的固定

二、生物固氮

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6.4 微生物代谢条件与发酵生产*

课程目标23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5学时

§6.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二、测繁殖数

§6.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三、微生物连续培养

四、微生物高密度培养*

§6.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

二、

三、pH

§6.4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一、实验室培养法

二、生产实践中的微生物培养装置*

§6.5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

三、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课程目标23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7学时)

§7.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3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存在部位

§7.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二、突变与育种

§7.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7.4 基因工程*

§7.5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二、菌种保藏

课程目标23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3学时)

§8.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菌种的资源开发*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8.3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一、碳素循环

二、氮素循环

三、硫素循环与细菌滤沥

四、磷素循环

§4.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水体污染---富营养化

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

课程目标23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

§10.1 通用的分类单元

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二、学名

三、亚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

§10.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一、微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10.3个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一、Bergey氏原核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二、Anisworth等人的均无分类系统纲要

§10.4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一、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二、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课程目标23

(二)学时分配

章节学时(授课)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小计

讲授

实验

上机

习题

讨论

课外

 

绪论

2

2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4

8

6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单染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9

3

6

实验三: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显微测微技术

第三章:病毒

5

5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10

4

6

实验五 六:培养基的配制及高压蒸汽灭菌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9

6

3

实验七:细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11

5

3

实验八: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0

7

6

实验十一:生长谱法测定大肠杆菌碳源的利用

实验十二:菌种保藏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6

3

3

实验九:从土壤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5

2

3

实验十:不同形态微生物的观察和平板菌落计数

 

81

45

36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为目标,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增强其在以后教学与教学研究中的创新能力。带星号的章节为课外阅读材料。

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板书加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针对师范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这一事实,本课程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倡导“案例教学”。即以某个知识点为一讨论案例,启发学生试讲,互动等。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来突出教学的真实性,使师范生在“教学现场”中发现和提出生物教学问题,获得相关的教学知识与技能。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为活动表现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活动表现评价主要是学生平时在课堂学习中在案例分析与专题研讨中的活动表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占70%,实验成绩(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实验考试)占30%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 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立德树人理念、依法执教意识,确立起“四有好老师”的理想追求,能够自觉践行师德规范。有专业认同感和从教意愿,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1)微生物学与中学生物学相结合

2生物学学科性质、地位和育人价值

3)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4.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2.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将微生物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为今后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1)微生物细胞的形态 结构及其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种类及应用;

(3)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及异养微生物和自养微生物代谢产能的特点;

(4)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培养规律及控制;

(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基因突变的原理、基因重组的方式;

(6)微生物在碳素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及机制

(7)微生物分离鉴定的依据水平、方法;

(8)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分离、鉴定、防治等。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4.期末考试.

5.实验成绩

课程目标3. 通过微生物学专题知识讨论,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1)微生物学专题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文献查阅、信息整理加工能力;

3)主动完成情况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4.期末考试

七、考核方式

学生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实验成绩(实验的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再结合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课程目标

期末考试占比%

实验成绩占比%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10

10

分目标达成度=0.7´期末成绩/分目标总分+0.3´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分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2

70

80

课程目标3

20

10

、教材与学参考资料

教学推荐使用的教材:

复旦大学  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主要教学参考书:

1.沈萍  陈向东主编 《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 M.T.马迪根,J.M.马丁克,J.帕克著,杨文博等译《微生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

3.黄秀梨   辛明秀主编   微生物学    3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九、课程学习建议

1.自主学习

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自主查阅课程中涉及的学习资源,自主设计、自主调节与评价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

2.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并以主题发言或研究性小论文的方式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

十、评分标准


课程教学目标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1.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立德树人理念、依法执教意识,确立起“四有好老师”的理想追求,能够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1.深入生物学学科性质、地位和育人价值。

2.全面理解生物学教师素质构成。

3.深入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

1.理解生物学学科性质、地位和育人价值。

2.理解生物学教师素质构成。

3.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

1.知道生物学学科性质、地位和育人价值。

2.知道生物学教师素质构成。

3.知道生物学教学理念。

1.了解生物学学科性质、地位和育人价值。

2.了解生物学教师素质构成。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

1.不知道生物学学科性质、地位和育人价值。

2.不知道生物学教师素质构成。

3.不知道生物学教学理念。

课程目标2.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将微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物及相关领域学科中的科学现象的解释,为今后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奠定良好的微生物学理论基础。

1.    能够熟练掌握微生物的类群,掌握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及功能,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掌握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

2.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能够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独立而深入的见解。

1.能够掌握能够熟练掌握微生物的类群,掌握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及功能,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掌握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2.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能够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独立而深入的见解。

1.基本掌握能够熟练掌握微生物的类群,掌握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及功能,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掌握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2.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能够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独立而深入的见解。

1.对微生物的类群和结构基本掌握,不熟悉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

2.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不能够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和提出自己独立而深入的见解。

1.对微生物的类群和结构不熟悉,不熟悉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

2.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不能够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和提出自己独立而深入的见解

课程目标3.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创造性的解决,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1.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能够积极的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系统、深刻的观点,并按时提交作业。

2.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1.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能够积极的参与有关,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系统、的观点,并按时提交作业。2.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较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1.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能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对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也有所了解,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观点,并按时提交作业。

2.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1.能查阅一些文献,基本能够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有关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的了解活动,基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

2.基本具有一些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1.不能查阅一些文献,不能够积极的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不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或者提交的作业以摘抄为主。

2.不具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上一条:《生物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下一条:《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关闭